坚持三个重构,全面振兴初中教育
祝启程
目前,初中教育还存在诸多的困惑和问题,要破解初中教育之困,有三个问题很重要,即三个重构:
一、重构初中教育的战略地位,确立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理由有四:
1、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小学学生年龄小、课程少、知识面窄,实质是启蒙教育,而初中课程达十多门分类的体系接近科学,义务教育的质量是由初中决定的。
2、初中是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初中课程门类几乎包括全部课程,高中只是初中的深化,没有初中的基础,高中课程无从深化,没有初中质量也就没有高中质量。
3、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最需要良好教育的时期,同时也是基础教育难度最大的时期。初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的断乳期、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期,是少年向成人的过度期,是从可塑向定型的转发期,是品德问题高发期、情感发展的脆弱期、学业发展的分化期,是最需要良好教育的时期。好教育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坏的教育向坏的方向发展,甚至走向犯罪,现在社会上道德失去底线及众多的社会问题都可追溯到初中教育上来。
3、初中教育关联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初中学生毕业进行两线分流,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劳动者或通过职高、普高后再进入社会成为劳动者;一部分进入高中、大学成为中高级科技人才。也就是说初中教育一方面决定国民的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决定国家中高级科技人员的素质,这两者都关联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重构初中教育的目标与育人模式
目前,初中教育存在三大基本矛盾: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初中优质教育的需求,而我们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二是素质教育的未来需求与应试教育的现实要求的矛盾;三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生生理心理难以承受过重负担之间的矛盾。目前初中升学竞争并不亚于高考竞争,考试科数比高考多(有的地方多到11门),升重高的难度比升本科难度大,学生的压力也大。初中教育被应试捆绑,形成了以分数、升学为导向的初中育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生活被繁重的课程、繁重的作业、繁重的考试和特长补习塞得满满的,德育、艺术教育、心理教育、实践体验教育被严重挤压,形成一个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升学轻育人的不完整、不和谐的畸形教育。畸形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教育目标上,以知识、分数、升学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考纲为本,就教材教教材,学生知识面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造成大面积厌学。介于此,必须重构初中教育的目标与育人模式。
1、树立初中教育双基教育目标观。一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二是为高中教育打基础。核心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打好良好道德行为基础,打好健康身心的基础,打好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基础。
2、将培养完整而和谐的人作为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智性、德性、体魄和谐发展的为未来幸福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完整而和谐发展的人应包括七大核心素养:公民的道德、求知的欲望、健康的体魄、艺术的修养、生存的技能、健全的人格、挺拔的精神。
3、围绕初中教育目标重构初中教育的育人模式,并实现两个建构。一是建构以初中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生活体系;二是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初中育人模式。
三、重构初中教育生态
当前,初中学校生存状态不好,缺乏生长力、发展力、创新力,初中师生生存状态更不好,太苦、太累、太难,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和失败感,快乐指数不高,幸福指数不高,健康指数不高,道德行为指数更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从来未及格过,相当一部分学校多年来没考起一个重高,大面积的陪读,大面积的失败,一代不快乐不幸福,充满失败感的学生走出学校,对学校不是留恋,对社会不是感恩,而是失望、怨恨,这种情绪带到社会必然影响社会生态,影响社会风气,社会目前的道德缺乏与初中教育的失败有直接的原因。为此,必须重构初中教育生态。
1、加强国家对初中教育的统筹和顶层设计,切实解决初中科目太多,内容太深,负担过重,大面积陪读和失败问题。一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合教材内容,降低课程标准,降低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制订国家初中质量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向以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转轨。
2、改变单纯以考教材考知识为核心的中考制度。现在的中考绑架了初中教育,误导了初中教育,学校为中考而生存,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中考改革应做好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更挂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坚持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拓展考试宽度(不是只考教材)。三是坚持考试的能力价值立意,引导初中教学重能力重文化。四是坚持指标到校生的免考制度,让免考生在新课结束即可进入拓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五是坚持搭建学生升学立交桥,改变高中办学模式,形成人文高中、科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多种办学模式,分类招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升学和办学模式。
3、改变大一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政府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校长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无法有效领导学校,因而,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和动力。校长的管理生产力、教师的教育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抓安全、抓稳定、不出事、保帽子成为众多校长的思考点和出发点。没有梦想的初中已成为初中教育的难言之痛。当务之急应推行四大制度:一是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办学的法人地位,赋予校长的班子组阁权、教师考核聘任权、校内分配权、评价奖惩权和教改实验权。二是教师的进入和退出标准制、国家应制订教师的进入标准和退出标准,从而保证每个教师岗位上的教师都是合格的、称职的。三是推进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四是切实推行管、办、评分离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四大制度的核心是解放学校、解放校长、解放教师、解放教育生产力。只有实现了四个解放,才有初中教育的真正未来。(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